当前位置: 乐动网页版 >> 校友专栏 >> 校友动态 >> 正文

我院60级校友丁德文院士等校友返校


发布时间:2013-09-10    来源:乐动(中国)    点击量:



9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丁德文院士与同学一起回到了大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刘金远、副院长兼副书记常亮及校友工作处副处长邬霞盛情接待了老校友。

大工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丁德文院士感慨不已。他回首往事,重温旧日大工生活,特别感谢母校的培育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他说忠于实践的理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都是大工给予他的财富。

1965年,丁德文院士从大连理工大学数学与物理力学系应用物理专业毕业,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这一待就是27年。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他克服各种困难,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用物理的热力学方法,创立了冻土热学学科,开拓了我国寒区工程冻土技术领域,成为我国寒区工程热工领域的奠基者。27年后回到大连,他又研究工程海冰及海洋环境工程。

30多年来,从冰川、冻土、河流、沙漠、平原、高山到海洋,在广泛的领域中都有他独到的科学思维和新颖的理论与技术。他先后承担了冻土、冰川、海冰方面的重要课题30多项,对寒区铁路、公路、油气开发、生态建设和海洋污染防治、资源开发等领域,都做出重要贡献。他填补了我国寒区热工领域的空白,一些项目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问题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研究》获1983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淮北人工冻结凿井中的冻土问题》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的《工程海冰设计条件研究》、《盖州滩海区工程海冰环境条件原位监测与研究》、《全国陆源排污及其对近岸海域环境与资源损害的调查监测》等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也引人注目。

“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丁德文院士说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祖国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青藏铁路、公路建设、青藏到拉萨的油管铺设到两淮人工冻结施工、中国海冰工程等等,丁德文院士的每项研究课题都是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从青藏高原、内蒙古临河区、祁连山到大兴安岭,丁德文院士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处高寒地区。1994年暮春时节,年仅53岁的丁德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辽宁省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丁德文院士的成功经历了艰辛的磨练,靠的是不断的追求。高寒地区的冻土计量观测,一般都要在海拔3000米以上进行,高山反应很折磨人。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即使走平地,也要比在平原上挑一担水走起来吃力。搞冻土测量时,三两个人结伴,带上测量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揣上两个馒头,便踏上寂寞的山路。在青藏高原,他们从来没喝过真正的开水。在内蒙古临河地区观测时,观测站只剩了丁德文一个研究人员,他仍然坚守观测,一个多月后才离开。在祁连山冻土观测站,他从头年10月大雪封山一直呆到第二年5月雪化路通。在大兴安岭,滚爬于河谷、漫滩地、沼泽之间,测温度、水分,和灾民一起吃救济饼干,夜里常露宿在森林边的小路上。一个月下来,他体重掉了20多斤。

曾经有年轻人好奇的探究:是什么力量使他那么忘我地吃苦,没命地工作。丁德文院士回答的很实在:“没有什么。只觉得我们研究这一行就该这么干,就该拿到准确资料和数据。它们在我们眼中比生命更重要。”丁德文院士至今仍保持着收集简报、报纸的习惯,了解掌握世界科技动态。他认为,搞科研如同赛跑,不前进,必然落后。正因为如此,他才成果迭出。他先后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副主任、兰州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丁德文院士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绝无老态龙钟之感。他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详细询问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科研状况、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希望能够找到与学院合作的切入点,为学院的发展作些贡献。同时,他还对学院重点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计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与丁德文院士一同返校的几位校友毕业时都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5年,将是数学与物理学系应用物理专业65届2班毕业50周年。校友们相约,保重身体,两年之后大家再聚大工,重回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版权所有:乐动网页版 地址:中国 ·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电话:0411-84708370